若說近代醫學的突破性進展,「胰島素」絕對是值得談論的事蹟。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藥物,在它誕生之前,糖尿病無疑是個絕症,患者的生命將一點一滴隨時間流逝,直到死神敲門那一刻。
花點時間,一同認識這項挽救無數生命的藥物,以及它的使用方法吧!
胰島素療法的誕生
1920年冬季,一名年輕醫生坐在西安大略大學的圖書館中,聚精會神地閱讀桌面有關胰臟與糖尿病的研究報告,即便冷風光明正大地從窗戶破口灌入室內,卻不足以吹熄他心中燃燒的熱情。
他是班廷 (Frederick Grant Banting),胰島素療法的發明者,經由前人的研究心血,班廷了解到糖尿病源自體內胰島素不足,並產生由胰臟萃取胰島素、注射至患者體內的新想法。
為了獲取研究支持,班廷拜訪當時的業界權威麥克勞德 (John Macleod),終於說服他提供一間研究室,以及派遣一名學生貝斯特 (Charles Best) 作為助手。
班廷與貝斯特從動物的胰臟中成功萃取出胰島素,隨後,班廷決定進行人體實驗。1922年,當班廷將胰島素注射進一名14歲的糖尿病患者體內後,人類與糖尿病的戰爭終於劃下休止符。
誰需要注射胰島素?
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糖的重要荷爾蒙,如果缺乏胰島素,患者的血糖濃度就會高於正常人,糖尿病因此而生。
糖尿病患者體內調控血糖的機制異常,需要仰賴胰島素注射以對抗疾病。依照糖尿病種類不同,注射時機與理由也有所不同。
第一型糖尿病
此類患者由於免疫系統異常,導致人體無法生產胰島素,故須長期注射胰島素以控制病情。
第二型糖尿病
這是最常見的糖尿病種類,患者往往因不良的生活習慣(吸菸、喝酒、飲食重口味、不愛運動等),造成體內負責生產胰島素的Beta細胞 (β cells) 逐漸喪失功能,或人體對胰島素產生抗阻作用。
雖然此類患者會先接受口服藥物治療,當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時,就必須注射胰島素。
妊娠糖尿病
當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,原則上會先以飲食控制方式降低血糖,若成效不佳須改用口服藥物時,為避免口服降血糖藥影響胎兒,造成胎兒低血糖現象,也會以注射胰島素取代口服藥物。
胰島素注射步驟
終於要進入重頭戲─胰島素注射步驟了,在工具選用上,為了降低患者的恐懼感,近年來逐漸以「筆型注射器(胰島素注射筆)」取代針筒,究竟該怎樣做才能使藥物發揮最大功效呢?請看以下說明!
第一步:清潔雙手
為了避免感染,應先以肥皂和清水清潔雙手,並以乾淨的布或面紙擦乾。
第二步:檢查注射器
注射以前,必須先確認藥劑是否正常,你可以透過肉眼觀察注射器卡管,正常狀態為清澈或白濁貌,若發現結晶、雜質現象應避免使用。
檢查完畢後,如果是使用預混型胰島素,別忘了滾動及上下搖晃、翻轉卡管,至少20次,讓藥物能充分混和。
第三步:安裝針頭
取一個乾淨的針頭,將它對準注射筆,垂直放下並拴緊,確認針頭與卡管緊密結合。
第四步:排出卡管內的空氣
由於卡管內的空氣會影響注入的胰島素劑量,因此注射前應移除管內的空氣(氣泡)。
如果是新的注射器,應在設定注入劑量時播轉兩個單位(未用完、仍在使用中的注射器則是一單位),並按壓注射器底部,直到針尖出現一滴胰島素為止。
這個步驟也是確認注射器能否正常運作的方法。
第五步:注射胰島素
完成以上步驟後,先別急著注射,為了預防感染,每次注射前應使用酒精棉片消毒,或用肥皂及清水清潔注射部位。
注射時,快速入針可減輕痛楚,必要時,你需要捏起皮膚注射,使胰島素發揮最大功效。
為確保胰島素完全注入體內,按壓筆管後,必須讓針頭停留在體內至少10秒再拔出。
第六步:丟棄針頭並進食
一旦注射完畢,你必須立即將使用後的針頭取下,丟棄在不易穿透的收集桶中(例如奶粉罐),避免針頭扎傷他人。
傳統針頭或筆針針頭皆屬一次性醫療器材,切勿重複使用。此外,以上醫療器材亦是個人用品,不能與他人共用,以免交叉感染。
注射胰島素後,血糖值會下降,此時患者應在醫護人員指示的時間內進食,不然可能會出現心悸、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意識。
由於抽菸會使胰島素吸收變慢,若開始接受胰島素注射,患者應一併戒菸。
胰島素注射技巧
胰島素注射屬於侵入性療法,執行上須格外留意,患者事前應與醫護人員進行充分討論,以免造成感染或後遺症。
為何需要捏起皮膚?
由於皮下脂肪吸收率最佳,捏起皮膚不只可使患者更容易注射至皮下脂肪,也可避免針頭深入肌肉組織,造成疼痛。另一方面,肌肉的吸收率不如皮下組織,故胰島素的效果也會受影響。
執行上,只要以拇指與食指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膚即可,不須使用多根手指,以免將肌肉一同捏起。
是否所有注射過程都需要捏皮膚呢?其實不然,依照患者使用針頭長度不同,可能也會出現不需捏皮膚的狀況,下文將介紹更多細節。
針頭長度與入針角度
目前較常使用的針頭分為4mm、5mm、8mm三種,雖然較短的針頭可降低初學者的恐懼感,但醫護人員仍會依患者狀況建議使用適合之針頭。依照年齡不同,每個人適用的長度範圍也不同。
兒童與青少年
兒童與青少年應使用4mm與5mm,不建議使用大於6mm的針頭。若使用4mm針頭,其入針角度為90度,不必捏起皮膚,但嬰兒或幼童仍有可能需要加入此步驟,在執行前應向醫護人員諮詢。
若使用5mm以上針頭,入針角度為90度,並有捏起皮膚之必要。
成人
成人的針具長度範圍較廣,除了4mm、5mm外,還有8mm尺寸可供使用,但不建議使用大於8mm的針頭。
若使用4mm或5mm針頭,入針角度為90度,不必捏起皮膚,但體型瘦小者需要加入此步驟。
若使用8mm針頭,入針角度為90度,需要捏起皮膚。
胰島素注射部位
注射胰島素時,醫護人員會提醒患者須輪替部位進行,以免皮下組織增生、形成脂肪瘤。脂肪瘤雖然是種無痛感的良性腫瘤,但發炎時會帶來疼痛。
另外,每次注射前應檢視及觸診注射部位,若發現皮下組織出現柔軟、可推動的粒狀物,應避免注射該部位,並且尋求醫生協助。
一般來說,適合注射胰島素的部位為腹部(吸收速度快)、手臂外側(吸收速度中等)、大腿(吸收速度慢)、臀部(吸收速度慢)等皮下脂肪較厚的區域。
以腹部為例,患者可以肚臍為中心,將腹部分為四個區域,交替注射胰島素。為使胰島素的效果達到一致性,建議患者在每天的固定時間注射在相同的區域(例如一週內傍晚都注射在大腿),詳細的注射部位說明可參考下圖。
注射胰島素的迷思
雖然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利器,也許是出於對針具或藥劑的疑慮與畏懼,坊間仍有一些關於胰島素的流言蜚語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拆解以下常見迷思,還胰島素一個公道吧!
注射胰島素會傷腎?
答案是否定的,相對地,不注射胰島素才會傷腎。由於糖尿病會引發慢性腎衰竭,注射胰島素反而是調整體內血糖,避免糖尿病持續傷害腎功能的作為。
注射胰島素會成癮?
有些人看到糖尿病患者長期注射胰島素,可能因此產生「注射胰島素會成癮」的錯誤印象。事實上,除了第一型糖尿病患者(佔總病患人口5%以下),第二型糖尿病若出現高血糖急性併發症(如酮酸血症、高血糖高滲透壓症),才需注射胰島素治療,只要病情回穩,醫生會視情況調整回藥物治療。
至於妊娠糖尿病患者,只有在飲食控制失效時,才會使用胰島素調整血糖,這也是種暫時性的療法。
總之,胰島素並不會使人成癮。
有專利、無獲利的班廷醫生
看到這邊,相信你對於胰島素注射有更完善的認識,若開始接受注射胰島素療法,只要遵照醫護人員指示操作,糖尿病便不是可怕的疾病。
時光回溯至1922年,在班廷成功控制糖尿病後,他也因此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獎。獲獎不久,班廷與助手貝斯特迅速為胰島素註冊專利,然而,兩人卻沒有藉此獲利,而是將技術釋出,不收取專利費用,因此,胰島素最終才能以更便宜的代價,幫助到更多人。
也許就是抱持「可得寧不得」的心態,班廷醫生才深受後代懷念。1992年,世界糖尿病聯盟將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訂為「世界糖尿病日」,紀念這位幫助人類對抗糖尿病的英雄人物。
Reference:
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、成大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