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台慢性病患者約有1000萬人,其中領有慢性處方箋的患者至少有600萬人,這些患者每三個月就要回醫院看診,醫生除了了解病情是否控制得宜,也藉此評估用藥調整的必要。
實際到醫院走一趟卻發現,許多患者是由外籍看護陪同就醫,由家屬親自陪伴的長輩可說是少之又少。
姑且不論是外籍看護或家屬,真的都有做好陪同就醫的角色嗎?
其實陪同就醫有許多的學問跟技巧,也必須擔任患者與醫師、藥師之間的溝通橋樑,但現實中卻有不少困境,不僅讓定期拿藥成了苦差事,也讓慢性處方的醫療系統出現很大的問題。
醫師與陪同者的資訊落差
常見患者本身或陪同者缺乏正確觀念,例如服藥時不可自行減量或停藥、不可與飲料併服、不能喝酒,不知道吃下的是什麼藥、有哪些副作用,這些都可能是患者健康的潛在風險。
此外,就醫時也常發生資訊不對稱的問題,患者本身或看護無法清楚地表達病情,患者家屬也可能因平常沒有同住,所以並不了解長輩的健康狀況。
並不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醫學專家,但至少要了解基本的觀念與知識,不只為患者的居家照護把關,也能在就醫時把完整的資訊告訴醫師,協助醫師做最準確的判斷。
陪同者也是溝通者
陪同就醫不只是做好陪伴這麼簡單,重要的是擔任看診時輔助溝通的要角。
以台灣的醫療環境來說,醫院總是人滿為患,醫師常常沒有很多時間與患者交談,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有效溝通,就顯得相當重要。
看診時可盡量由患者主訴,讓患者有時間表達自己的感受,接著再由陪同者協助說明。長輩也需要被尊重,所以陪同者並不要急著幫腔、壓縮長輩的表達空間,而是更有耐心,並適時補充。
家屬陪同就醫最擔心哪些事?
2013年9月,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委託民調公司調查,抽樣全台22縣市中1004位年長者家屬,總結陪同就醫時家屬的五大擔憂:
- 「重複用藥真藥命」(68.4%)
- 「耗時費力陪病難」(58.0%)
- 「老人吃藥常搞錯」(38.9%)
- 「多科看診困擾多」(36.1%)
- 「自費項目霧煞煞」(31.9%)
從這份調查可以發現,近七成的家屬為長輩的用藥安全感到憂心。舉例來說,關節炎患者可能長期服用消炎止痛成分的藥物,如果突發急性病,其他醫師又開立另一種止痛藥,同時服用兩種成分類似的藥物,就可能提高副作用的風險。
想要降低重複用藥的風險,除了仰賴健保藥歷資訊系統,陪同就醫者也應該主動提供使用中的藥物。
陪長輩就醫可以怎麼做?
- 先想好或記下患者身體不舒服的症狀。
- 了解患者病史,提供使用中的藥物清單。
- 主動提供醫師相關的醫療資訊,如健檢報告。
- 看診時先將醫師的交代事項記下來,出了診間再與患者慢慢解釋。
- 若不清楚或聽不懂醫師說的,就要立即向醫師詢問。
長輩領藥、用藥有哪些要注意的事?
領藥時的注意事項
- 核對藥袋上的姓名。
- 檢查藥品的名稱、項目、數量是否和處方箋列的一樣。
向醫師或藥師諮詢用藥問題
- 問清楚用藥的時間與方式。
- 飲食上有哪些不能吃。
- 藥品有哪些副作用以及該如何處理。
按照藥袋上的指示服藥
- 未使用的藥品應放於藥袋內,避免藥袋與藥品分開存放。
- 可將每週或每天的口服藥品,依用藥時間放置於藥盒內,再依指示時間服藥,避免忘記。也可以找有藥品分包服務的藥局或醫院,將藥品隨餐分包。
- 忘記服藥時,不可將上一次的藥物一併服用,避免劑量過高造成副作用。
- 可製作吃藥提醒單,註明吃藥時間或方式。
不可私自併服其他藥品
- 不要買來路不明的藥品,也不要吃已過期的藥。
- 對於藥品有疑慮時,民眾可上衛生署網站查詢藥品許可證資料。
如何為長輩的用藥安全把關?
老年人口逐年增加,高齡族群對於就醫與照護的需求也逐漸增加,許多中年兒女深深感受自身照護知識的不足,甚至因長時間沒辦法陪伴在父母身旁而擔憂。
長輩三個月才與醫師見一次面,醫師或藥師沒有進到民眾家裡,並不易了解患者實際的用藥情況。所以,現今的醫療環境需要更完善的社區照顧、居家服務。
文:林恆毅/圖:Daco
Reference:
衛福部、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、104銀髮樂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