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,有消化食物、儲存能量、去除毒素的功能,總是盡心盡力地為健康把關,就算生病發炎,也不易在第一時間反應出來,尤其是慢性肝炎的情況。
慢性肝炎是什麼?
慢性肝炎指的是肝臟組織發炎或壞死的情況超過六個月。常見的肝臟發炎有:病毒型肝炎、酒精性肝炎、自體免疫性肝炎、藥物性肝炎等。其中又以病毒型肝炎所引起的危害最廣,也是本篇文章討論的重點。
病毒型肝炎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五億人死亡,且每年的死亡人數更超過一百萬人,特別是B型與C型為數億人引發慢性肝病的主因,也是造成肝硬化與肝癌的常見原因。
B型肝炎
B型肝炎是什麼?
B型肝炎 (Hepatitis B),簡稱B肝,是由病毒 (HBV) 所引起的病毒性感染,潛伏期通常為1-6個月,可能引發急性或慢性疾病,急性肝炎的情況可能持續數週,時長相對短暫;慢性肝炎的病程則會超過六個月,通常肝功能指數亦有持續性異常。
B型肝炎症狀
一般來說,大多患者不易出現症狀,但是當感染急性B型肝炎,或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時,可能出現皮膚和眼睛發黃(黃疸)、茶色尿液、極度疲勞、噁心或嘔吐、腹部不適等症狀。
以全世界的平均來看,曾經感染過B肝的人約是5%左右,但以台灣而言,就有大約15-20%的人口為B型肝炎帶原者。
傳染途徑
感染途徑主要分為垂直感染與水平感染兩類:
垂直感染又稱母子傳染,指的是有病毒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後傳染給新生兒,然後世代延續下去,此種傳染途徑也是台灣B肝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。
另外一種為水平感染,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,進入有傷口的皮膚,或經由黏膜進入人體而傳染(特別是血液中),如性交、輸血、打針、針灸、刺青、穿耳洞、共用牙刷或刮鬍刀、血液透析,這些都可能是B肝的感染途徑。
一般來說,接吻、共用餐具並不會造成傳染,除非與病毒接觸的地方有傷口,進入血液而傳播。
致病機制
前面提到,B型肝炎主要是病毒所引起,那麼B肝病毒又是如何破壞肝臟細胞?人體的免疫系統有個防衛小尖兵,稱它為細胞毒性T細胞(淋巴球的一種),他平常並不會干擾正常細胞的運作,但是,一旦正常細胞遭受病菌感染,就會將感染的細胞殺死,目的是要除去入侵的病菌。
B肝病毒引發肝炎的道理相同,當病毒入侵時,細胞毒性T細胞會挺身而出將病毒殺死,但不幸的是,由於B肝病毒藏在肝細胞內,在除去病毒的同時,也將肝細胞一同解決,這也就是病毒導致肝細胞壞死的原因。
檢測標準
一般來說,不可能經由看診就能將B肝病毒與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做區分,所以血液檢測非常重要,主要目的是檢測B型肝炎的表面抗原、抗體。
如何判斷檢測結果?
若B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 檢測結果呈陽性,表示已遭受B肝病毒感染,若陽性反應超過六個月,則確診為慢性B型肝炎。另外,若體內表面抗體 (Anti-HBs) 呈陽性,表示已施打過B肝疫苗,體內存在病毒抗體。
何謂B型肝炎帶原者?
當人體遭B肝病毒感染後,身體未能將病毒清除,而病毒持續活在人體的血液或肝細胞內,這時血液中持續可測得B型肝炎表面抗原 (HBsAg) ,即稱為B型肝炎帶原者。
若B肝帶原者肝指數正常、超音波檢查正常,且無臨床症狀,就可稱為「健康的帶原者」。
如何檢測B肝病毒傳染力?
另一類指標稱為B型肝炎e抗原 (HBeAg),目的是為檢測B肝病毒的活動複製程度,若血中e抗原呈陽性,表示B肝病毒繁殖旺盛,且病毒數量多、有高傳染力。若血中e抗體 (Anti-HBeAg) 呈陽性,則表示繁殖力下降、病毒數量少、傳染力較低。
還有一個重要的疾病預測指標為B肝病毒的 DNA 含量 (HBV DNA),可來評估藥物治療的成功率與抗藥性。
病毒標記 | 病毒標記中文 | 臨床意義 |
HBsAg | B型肝炎表面抗原 | 呈陽性,表示已遭B肝病毒感染。 |
Anti-HBs | B型肝炎表面抗體 | 呈陽性,表示體內有病毒抗體,對B肝免疫。 |
HBeAg | B型肝炎e抗原 | 病毒複製狀態指標。呈陽性,表示高傳染力。 |
Anti-HBeAg | B型肝炎e抗體 | 病毒不複製狀態指標。呈陽性,表示低傳染力。 |
HBV DNA | B型肝炎病毒量 | 評估病情治療成效與抗藥性。 |
預防方法
B型肝炎疫苗是預防感染的一大利器,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所有嬰幼兒應在出生後接種B肝疫苗,以降低垂直感染的機率,台灣從民國七十三年起推展B型肝炎疫苗,規定所有新生兒必須施打疫苗。以全球來說,目前五歲以下兒童感染慢性B肝的發生率低,可歸因於疫苗的廣泛應用。
另外,也必須留意水平感染的機會,例如輸血、共用針頭、針灸、穿耳洞、刺青、紋眉、共用牙刷或刮鬍刀等等,有血液接觸時應配戴手套,從事性行為應戴上保險套。
特別的是,B肝主要不是經由唾液及飲食傳染,而是經由血液或透過傷口感染,所以刻意使用免洗餐盤或與患者碗筷分開,都不是有效的預防方法。
治療方式
目前的治療方式為注射型干擾素、口服抗病毒藥物兩大主流。
干擾素的作用並不是消滅病毒,而是降低病毒活性,以減少對肝臟細胞的損害。須特別注意的是,注射干擾素可以能產生如感冒般的副作用:發燒、畏寒、疲倦、頭痛、肌肉痠痛等。
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則較少,雖無法治癒B型肝炎,卻能有效抑制病毒增長,降低肝臟受損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。
C型肝炎
C型肝炎是什麼?
C型肝炎 (Hepatitis C) ,簡稱C肝,是由病毒 (HCV) 所引起的病毒性感染,潛伏期通常為6-9週,約有70%-80%的感染者會演變成為慢性肝炎,更可能進一步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。
C型肝炎症狀
發病情況通常不明顯,症狀主要出現在急性感染後,約有20%的患者會出現如發燒、疲倦、噁心或嘔吐、皮膚或眼睛變黃(黃疸)等等,症狀與B肝較為類似。
傳染途徑
C肝病毒主要透過血液或體液進入人體而感染(如傷口),如與他人共用針頭、輸入汙染之血液、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為、輸入未經檢驗的血袋、共用衛生用品(刮鬍刀、牙刷、指甲剪)等等。
致病因子
C型肝炎病毒 (HCV) 為30 nm~50 nm直徑大小、具脂質外套的 RNA 病毒,目前有6種主要基因型和約100種次要基因亞型。HCV 之所以有高度變異性,與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T細胞有關,在不斷突變與發展下,導致感染後易轉為慢性化,進而反覆感染肝細胞或嚴重損害肝細胞。
檢測標準
由於C型肝炎主要由C肝病毒 (HCV) 所引起,而C肝病毒抗體 (Anti-HCV) 則用來檢驗C型肝炎 ,若抗體出現陽性反應代表曾感染C肝或目前是C肝患者,並無法完全判定感染中或是已痊癒,還必須參考 HCV-RNA。
感染C肝的患者可能在1-5個月內出現抗體,少部分的人可能更久,所以 Anti-HCV 為陰性反應者,亦無法完全排除感染C肝的可能。
除檢測抗體外,還必須檢測 HCV-RNA 加以證實,當 HCV-RNA 超過標準值時,則表示確診C肝。
預防方法
雖然目前並沒有預防C肝的疫苗,但與B型肝炎不同的是,C型肝炎經長期服藥後是可以治癒的。有效的預防方式為減少水平感染的機會,應避免不必要的打針或輸血、避免共用衛生用具(如牙刷、刮鬍刀、指甲剪)、避免感染性高的行為(如針灸、刺青、紋眉、穿耳洞)、從事性行為時需有保護措施等等。
治療方式
目前治療C肝的標準用藥為干擾素 (peginterferon) 合併雷巴威林 (ribavirin),干擾素的作用機制是經由刺激免疫系統,使T細胞增生並預防壞死,增加對抗C肝病毒的能力,抑制病毒 RNA 的複製。
Ribavirin 主要是經由調節免疫系統,誘發病毒 RNA 產生突變而無法進一步合成,增加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。此藥品單獨使用的成效並不佳,但搭配干擾素能有加乘的效果。
此外,亦可能搭配抗病毒藥物使用,但適用與否仍須遵從醫師指示。
B、C型肝炎帶原者應注意那些事情?
規律的生活是維持肝臟健康的重要之道,不喝酒、不熬夜、不隨意服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,如此才能減輕肝臟負擔。
由於B、C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硬化、肝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,應定期就醫檢查確認病情,若有肝炎徵兆或肝指數異常上升,應儘速就醫,及早治療穩定病情的效果越顯著。
Reference:
WHO、NIDDK、衛福部疾管局、肝炎研究中心、B型肝炎病毒指標的意義淺解、長庚藥學學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