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攝護腺癌已成為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。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,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。值得注意的是,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極大地提高治療成功的機率,並減少患者的痛苦和治療費用。
攝護腺癌有哪些症狀?
攝護腺又稱做前列腺,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,位於膀胱下方、直腸前方,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體,是男性正常性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之一。
攝護腺癌是一種由攝護腺細胞發展而來的惡性腫瘤,是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。攝護腺癌通常生長緩慢,且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都要進行攝護腺檢查及攝護腺特定抗原 (PSA) 檢測。
不過,攝護腺癌在進展至中後期時,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:
- 排尿困難、灼熱感
- 小便頻繁、急迫,尤其是晚上
- 尿流變弱或間斷
- 血尿
- 勃起功能障礙
- 骨頭疼痛
攝護腺癌發生人數及死亡率
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於2021年發布的統計數據,台灣攝護腺癌的個案數為7178人;死亡率則為14.8%。而從長期趨勢來看,兩個指標數據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。
台灣攝護腺癌統計數據:
年份 | 攝護腺癌個案數 | 攝護腺癌死亡人數 | 攝護腺癌死亡率(%) |
2012 | 4802 | 1253 | 10.7 |
2013 | 4883 | 1274 | 0.9 |
2014 | 4998 | 1286 | 11.0 |
2015 | 5202 | 1300 | 11.1 |
2016 | 5489 | 1422 | 12.1 |
2017 | 6108 | 1470 | 12.5 |
2018 | 6838 | 1454 | 12.4 |
2019 | 7218 | 1538 | 13.1 |
2020 | 7178 | 1730 | 14.8 |
2021 | N/A | 1689 | 14.5 |
※ 單位:人/每十萬人口
※ 個案數來源:台灣癌症登記中心
※ 死亡數來源:衛福部-死因統計結果分析
哪些因子與攝護腺癌有關?
攝護腺癌是一種常見的男性癌症,以下是幾個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的因素:
- 年齡:隨著年齡的增長,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會增加。攝護腺癌通常在60歲以上的男性中最為常見。
- 家族史:如果有家族中有攝護腺癌病例,自己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也會增加。
- 飲食:高脂肪、高熱量的飲食方式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。而多攝取蔬菜、水果以及豆類等食物則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。
- 攝護腺發炎:攝護腺癌與攝護腺的炎症有關。長期患有攝護腺炎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較高。
- 睪固酮濃度:睪固酮是男性體內主要的性激素,但高濃度的睪固酮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。
- BRCA基因突變:一些基因異常,如BRCA1和BRCA2,被認為與攝護腺癌風險有關。
- 環境因素:暴露在某些有害物質中,如農藥和化學物質,可能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。
雖然上述因子常與攝護腺癌有關,但而且沒有一個風險因素可以獨立地預測攝護腺癌的發生。最重要的是,高風險群應定期檢查,有疑似症狀則須立即就醫。
攝護腺癌該如何診斷?
攝護腺癌的診斷通常需要綜合多種檢查方法,以利醫師作準確的判斷。
-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(PSA)檢查: PSA是一種由攝護腺細胞產生的蛋白質,血液中的PSA值可以幫助檢測攝護腺癌的存在。PSA檢查是一種簡單的血液檢查,通常會在診斷前進行篩檢,以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。
- 肛門指診:醫生用手指插入肛門和直腸,以檢查攝護腺是否有異常。這項檢查不需要特殊的準備,且可以在醫生的診所進行。
- 超音波檢查:透過超音波波束在人體內部進行掃描,可以獲得攝護腺的影像,評估其大小、形狀和結構。
- 組織切片檢查:切片檢查通常在 PSA 檢查和超音波檢查後,當醫生懷疑攝護腺有癌變時,會建議進行這項檢查。檢查過程中,醫生會在超音波或核磁造影的引導下,使用一個細針頭從攝護腺取出一小塊組織樣本,以進行病理檢查,確定是否有癌細胞存在。
- 影像檢查:包括核磁共振 (MRI)、電腦斷層掃描 (CT scan) 等,可以幫助醫生評估腫瘤的大小和位置,判斷是否有轉移。
攝護腺癌分期及存活率
攝護腺癌的期別通常是根據腫瘤的大小、侵犯周圍組織和轉移情況等因素進行判斷。根據美國癌症學會 (American Cancer Society) 的標準,攝護腺癌通常分為以下四期:
期別 | 說明 |
第一期 | 無法透過肛門指診發現、也沒有症狀。通常為進行良性攝護腺組織切除時,觀察該組織細胞而發現,且癌細胞只存在於攝護腺內。 |
第二期 | 在肛門指診時會摸到硬塊,癌細胞已經侵犯到攝護腺外部組織,但仍然限於攝護腺周圍的區域。 |
第三期 | 癌細胞侵犯到周圍的組織,包括精囊 (seminal vesicles) 等。 |
第四期 | 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部位,如骨骼、淋巴結、肺部等。 |
大約有一半的50歲以上男性國人存在攝護腺肥大問題,因此攝護腺癌可能會被誤解為肥大症狀而被輕忽,但實際上可能是癌症伴隨症狀。攝護腺癌通常在較晚期才被發現,因此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其重要。
早期發現攝護腺癌與晚期發現的預後差別相當大。早期發現時,五年存活率可達90%以上,十年存活率約為60~70%。但若攝護腺癌已經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部位,存活率則會明顯降低,平均存活期約為2~2.5年。
常見治療方法
攝護腺癌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:
- 積極監控
- 手術治療
- 放射線治療
- 其他方式(荷爾蒙、化學治療、免疫療法)
此外,醫師會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、病灶的影響範圍及期別等,合併多種治療方法擬定最適合個別患者的方式。
積極監控
積極監控意指定期追蹤攝護腺癌生長,以避免其他治療所產生的併發症。若監控過程發現癌症有擴散或患者心意改變,才會開始進行手術或放射線治療。
患者是否適合積極監控的方式?包括低復發風險且預期餘命小於10年的病患、低復發風險但預期餘命大於10年且願意配合追蹤的病患,以及中度復發風險但預期餘命小於10年且願意配合追蹤的病患。由醫師評估並說明,患者瞭解未立即治療的風險後,仍願意配合追蹤者可以進行積極監控。
監控方式包括:每12-18個月切片檢查、每6-12個月接受肛門指診、每3-6個月接受抽血檢測。
手術治療
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移除攝護腺及病灶,必要時廓清淋巴結。進行方式在過去以傳統的開腹手術為主,如今已發展至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,可減少出血量及術後疼痛。該治療方式雖健保已有部分負擔,但患者仍需視耗材情況,自行負擔15-20萬台幣的費用。
攝護腺癌手術風險與一般手術相似,包括心肌梗塞、出血、感染、麻醉等風險。手術後可能造成勃起功能障礙、尿失禁,醫師會視腫瘤位置,盡可能不影響勃起的相關,但仍有其風險;而尿失禁的情況,大多會在兩年內恢復。
放射線治療
主要的目的是以放射性電磁波,照射全攝護腺或是淋巴結來殺死癌細胞。此種治療方式可由健保給付,患者不需負擔額外費用。
由於放射線治療會對膀胱、攝護腺、直腸等器官造成刺激,故可能產生不適症狀,包括:頻尿、排尿困難、夜尿、漏尿、肛門疼痛、血便、腹瀉等,另外也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礙,不過發生率較手術低。
其他方式
荷爾蒙治療常搭配手術及放射治療,透過激素藥物阻止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刺激,以減緩癌症的發展。若荷爾蒙治療的療效不佳,醫師可能會考慮做化學治療、免疫治療等。此外,對於較晚期的攝護腺癌,可能進行睪丸切除手術。
預防攝護腺癌的飲食原則
根據多項研究的結果,主要歸納為兩個大方向:多攝取天然食材、避免不健康的飲食方式。
多攝取天然食材
特別是深色蔬菜和水果,如紅蘿蔔、南瓜、西蘭花、菠菜、藍莓、番茄等。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和抗氧化劑,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風險。
可增加豆類和豆製品攝入,豆類和豆製品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、纖維素和抗氧化劑,也有助於降低風險。此外,多選擇全穀類食物,包括全麥麵包、糙米、燕麥等,因其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,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風險。
避免不健康的飲食方式
-
- 過度攝取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:過度攝取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。建議減少食用油炸食物、甜食、薯條等高熱量的食物。
- 過度攝取紅肉:過度攝取紅肉,如牛肉、豬肉等,會增加攝護腺癌風險。建議減少食用紅肉,每週攝取不超過500克的紅肉。
- 過度攝取加工肉類:過度攝取加工肉類,如燻肉、香腸、火腿等,也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。建議減少食用加工肉類。
- 過度攝取鹽:攝取過多的鹽會導致高血壓和其他健康問題,也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。
- 過度攝取含糖飲料:過度攝取含糖飲料,如汽水、果汁、手搖飲等,也會增加攝護腺癌風險。建議選擇飲用白開水、茶、咖啡等不含糖的飲料。
Reference:
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6-1 – 攝護腺癌之診斷與治療
Mayo Clinic – Prostate cancer
台灣癌症基金會 – 攝護腺癌
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– 攝護腺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