暈眩跟頭暈不一樣!圖解四種常見類型及改善方式

暈眩還是一般頭暈?

暈眩在醫學上稱作「眩暈」,和一般頭暈的症狀有明顯不同,暈眩常是陣發性的,發作時會感覺四周景物都在移動,如果患者有眼震的情況,則可更加確定為暈眩;而一般頭暈大多只是頭昏或有頭重腳輕之感。

眼震示意圖

  • 暈眩:感覺四周景物都在移動、天旋地轉、眼震
  • 一般頭暈:昏昏的、頭重腳輕

暈眩症狀有哪些

人體的平衡機制

我們之所以能夠行走自如、肢體協調,仰賴的是人體的平衡機制,包括內耳的前庭系統、視覺、自體感受系統(肌肉、關節)等。

最常引起暈眩或頭暈的原因是前庭系統發生問題,前庭系統包括:耳蝸、前庭、三半規管,其中前庭及三半規管則負責平衡。

當頭部位置或方向改變時,藉由前庭系統內的耳石移動,和三半規管內的淋巴液流動,讓我們的大腦可以感知移動的方向和強度,幫助身體作出相應的平衡。

人體平衡感產生

在所有頭暈的症狀中,就屬「暈眩」的不適感最為強烈,以下將依照三種主要的發病原因作區分:

暈眩各類型整理及治療方式

周邊型暈眩 中樞型暈眩
疾病類型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耳部前庭神經發炎 梅尼爾氏症 腦血管疾病
主要症狀 一陣一陣的暈眩、偶有噁心。 暈眩、噁心、嘔吐、失去平衡感,不影響聽力。 一陣一陣的暈眩、噁心、嘔吐、聽力喪失、耳鳴。 暈眩、複視、口齒不清、失去平衡感、手腳無力、麻木。
發作時間 多次復發,每次大多少於1分鐘。 單次急性發作,持續1-2天,頭昏可能持續數週。 多次復發,多為數十分鐘至數小時。 急性發作,持續數天到數週。
發生原因 後半規管的耳石移位後異常沈積。 多為病毒感染的後遺症,如感冒病毒。 內耳淋巴液堆積,或因感染、發炎所致。 血管阻塞或出血,好發於老年人或三高患者。
治療方式 症狀治療藥物、
耳石復位術、
居家自我復健。
穩定生命徵象、
症狀治療藥物、
臥床休息。
利尿劑排出積水、
症狀治療藥物、
低鹽低鈉飲食。
立即就醫檢查,由醫師評估。

1. 周邊型暈眩(腦部以外的問題)

引發不適的原因主要是內耳的問題,為前庭系統傳至腦部的過程發生異常時而引起。常見類型包括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」、「耳部前庭神經發炎」、「梅尼爾氏症」。

    •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

常發生在起床、彎腰、抬頭、上床平躺時。發作時間非常短暫,會出現天旋地轉、甚至噁心嘔吐的症狀。

其原因為姿勢變換時,因老化等因素而脫落的耳石會漂流到三半規管的內淋巴液中,進而擾動內淋巴液流動而導致暈眩。

常見於老化、頭部外傷、手術、慢性中耳炎之病人,治療上以耳石復位術為主,可搭配抗鎮靜劑及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。

    • 耳部前庭神經發炎

發病時常出現噁心、嘔吐、失去平衡感等症狀,甚至會暈到無法走路,症狀嚴重時常需送往急診。大多與病毒感染有關,多發生在感冒之後。

發作時間可能長達數小時至數日之久,急診時會以穩定病人的生命徵象為優先。

    • 梅尼爾氏症

症狀除暈眩外,也常出現噁心、嘔吐,且病人還常有聽力喪失、耳鳴等聽覺異常。其原因為內耳淋巴液流量過多造成水腫所致。

發作時間可能維持數小時,症狀的輕重可能呈現高低起伏,且反覆發作。治療上包括:減緩症狀藥物、利尿劑、限制鹽分攝取,而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有助於減少復發。

2. 中樞型暈眩(與腦部有關)

通常是腦幹或小腦出問題,例如腦血管疾病(如中風、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)、腫瘤所引起的暈眩,也是較為危險的類型這種暈眩常合併其他症狀,包括複視(眼前景物有影子或一分為二)、顏面神經麻痺、口齒不清、手腳無力、失去平衡感等。

★高危險群注意

中老年族群且有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)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,若有出現疑似暈眩的情況,有可能是腦血管阻塞或輕微出血而產生的中風前兆,須盡快就醫檢查。

3. 其他原因

  • 貧血
  • 周邊神經問題:常見於糖尿病引起的神經退化。
  • 藥物:如降血壓藥、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。
  • 自律神經失調

日常生活中,包括噪音、壓力、偏頭痛、藥物、頭部受傷、其他腦部問題等,都可能誘發暈眩,所以我們應避免上述誘發因子的出現。

6種暈眩誘發因子

單純頭暈或暈眩該如何預防及改善?

改善暈眩的方法

藥物注意事項

  • 避免含阿斯匹林的藥物
  • 避免含咖啡因的藥物

生活注意事項

  • 避免抽菸:因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,減少內耳的血液循環,加重症狀。
  • 飲食控制:飲食力求清淡,避免太鹹、太甜的食物,尤其酒精、咖啡都應該禁止。
  • 適當紓壓:壓力也是造成暈眩的原因之一,因適度休息、安排休閒活動,避免長時間工作。
  • 補充水分:若為高溫環境下產生的頭暈,則盡快至陰涼處補充水分及電解質。

眩暈復健運動

若病人屬於周邊型暈眩,由於是前庭系統發生障礙的緣故,所以可在噁心、嘔吐等症狀消失後進行前庭復健運動,前庭運動越早施行,改善眩暈及平衡的效果也愈好。

  1. 躺著或坐著,從上、下、左、右練習眼球轉動、頭部轉動;接著再注視自己的手指,由約1公分處拉近到30公分處。
  2. 以坐姿重複上述眼球、頭部運動,接著再練習聳肩與雙肩繞圈,最後練習彎腰撿拾地上的物品。
  3. 以站姿重複上述眼部、頭部、肩膀運動;再練習從坐姿切換到站姿,接著閉上眼睛練習此動作。
  4. 以比眼睛高及比膝蓋低的位置練習雙手傳球,接著練習再坐下和站立之間轉換。

註:早期的復健運動可能會產生頭暈,不過這種感覺是刺激中樞補償必需的現象。

 

急性發作該如何處理?

遇到急性發作時,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,身體盡量不要移動。對於短暫性的暈眩可服藥緩解症狀、多休息,如果症狀嚴重,應立即就醫檢查,並配合醫師的指示積極治療。

 

頭暈或暈眩何時需要就醫?

如果是一般頭暈且症狀輕微,稍作休息也許可獲得改善,不過若是暈眩且伴隨以下症狀,則需要及時送醫或盡快就醫檢查,否則可能有危及生命的風險。

  • 中風前兆(顏面失調、口齒不清、手腳麻木無力)
  • 心肌梗塞:胸痛、呼吸困難、心悸
  • 頭部發生碰撞或外傷
  • 頭暈或暈眩症狀數日未改善
  • 走路不穩、平衡感失調
  • 伴隨高燒不退
  • 聽覺或視覺出現異常

總結來說,如果日常頭暈的情況已經影響生活品質,建議可以記下發作時的症狀、頻率、持續時間或是誘發因子,將詳細的情況告知醫師,才能更精準地找出病因、對症下藥。

小知識:年長者9成有頭暈經驗

根據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的期刊指出,約9成的老人家有頭暈經驗,而老人頭暈的原因大多與老化有關,例如眼睛的白內障、老花眼;耳部聽覺器官退化;關節疾病導致平衡失調;包括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都可能增加頭暈或暈眩的發生率。

研究顯示,暈眩情況越嚴重,跌倒的風險越高。特別提醒,老人家暈眩發作時最好趕快扶著身旁的支撐物,避免跌倒。

雖然大部分情況都是良性的,且可經由藥物或其他復健運動改善,不過若有暈眩的情況發生,仍須經由醫師詳細的診斷,才能做最正確的治療。

文:林恆毅/圖:Daco

Reference:
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5-6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2-8奇美醫院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.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