躁鬱症影響七十萬人!你符合躁、鬱的7+8項特徵嗎?

躁鬱症表情變化

許多專家提出警告,若是罹患躁鬱症卻沒有治療,將會帶來極高的社會成本。全台灣有將近七十萬人飽受躁鬱症之苦,平時若有明顯的情緒起伏、專注力降低、無法節制的消費行為,都可能是症狀之一。然而,卻有許多人長期受到情緒障礙的影響卻不自知。

躁鬱症是什麼?

躁鬱症又稱雙極性情感疾患,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,在醫學上分為躁期和鬱期。

在躁期階段的患者會變得極度亢奮且精力充沛,而鬱期階段又變得情緒低落而缺乏活力。

躁鬱症有不同類型

第一型躁鬱症:包含狂躁期、輕躁期與憂鬱期。
第二型躁鬱症: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。
循環型躁鬱症:只有輕躁期與輕鬱期。

躁鬱症和憂鬱症有何不同?

憂鬱症病人只會有憂鬱期的情形,而躁鬱症病人則可能不斷在躁期、憂鬱期及正常期之間打轉。臨床診斷躁鬱症時,並不一定需要有憂鬱發作,卻一定要有輕躁或躁症發作。

躁鬱症的「躁期」

許多人會誤以為「躁」是單指緊張、焦慮、煩躁,其實「躁」指的是一種情緒的變化,像是情緒高亢、易怒、任性、精力旺盛等,再加上其他的症狀表現。

輕躁期

輕躁期定義內容

(一)情緒高亢、易怒、任性並且精力旺盛,情況至少持續4天。
(二)出現情緒障礙期間,須符合以下至少3項症狀,如果有易怒傾向,則須符合以下至少4項症狀:

  • 多話
  • 自我膨脹或誇大
  • 睡眠需求降低
  • 思緒跳耀
  • 難以專心
  • 精神旺盛、靜不下來
  • 過度參與可能會有痛苦結果的活動(例如不停採購、無節制的行為或未經思考的投資)

(三)發作時伴隨發生明顯的生理功能變化,並且不符此人於無症狀時期的功能特徵。
(四)他人可以觀察到患者的情緒障礙與功能變化。

(五)這些症狀並未嚴重到造成社交或職業功能的明顯障礙,也未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。若有精神病特徵,則也可定義為躁症發作。
※精神疾病是指思考、情緒、知覺、認知、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,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,需給予醫療及照顧之疾病。

(六)症狀出現的原因不是因藥物濫用、臨床用藥或其他治療所帶來的生理效應。

狂躁期

狂躁期定義內容

(一)情緒高亢、易怒、任性並且精力旺盛,時間持續一週以上。

(二)以上狀態持續期間須同時有下列3項以上症狀,如情緒異常僅限於易怒,則須同時併有下列4項以上症狀。

  • 自我膨脹或誇大
  • 睡眠需求降低
  • 談話量變多、說話速度變快
  • 思緒跳躍
  • 無法專心
  • 精力旺盛、無法冷靜下來,可能專注於購物、投資或事業
  • 增加目標導向的活動(社交、職場或學校、性行為)或者精神動作激動(例如:踱步、擰手)
  • 過度參與可能會有痛苦結果的活動(例如不停採購、無節制的行為或未經思考的投資)

(三)此情緒障礙症已嚴重影響社交/工作,或需要住院以預防患者傷害自
己或他人。若有精神病特徵,也可定義為躁症發作。

(四)症狀出現的原因不是因藥物濫用、臨床用藥或其他治療所帶來的生理效應。

狂躁期與輕躁期的區分

兩者最大的差別是,輕躁期的患者處於能自我控制的範圍內,患者常描述自己精神百倍、做事有效率,也能進行正常思考及參與日常活動;而狂躁期的患者,其亢奮、忙亂、衝動的情況會達到自己無法控制的程度,也無法清楚的思考及判斷,已嚴重影響自我照顧、人際關係、工作學業等方面。

躁鬱症的「鬱期」

除了情緒低落或生活失去興致的特點外,還必須包含以下至少5項症狀,且症狀持續兩週以上。

  • 情緒低落或易怒
  • 對所有活動興致降低
  •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
  • 失眠或嗜睡
  • 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
  • 終日感到疲倦
  • 失去自我價值感、自尊心
  • 思考能力及專注力降低
  • 想到死亡或有自殺念頭

憂鬱期定義內容

躁鬱症該如何治療

可分為急性治療與預防治療兩部分,急性治療的目的在於使躁症、鬱症或混合症狀穩定下來,包括藥物、衛教及心理治療;預防治療則需要長期持續服藥,目的在於預防下一次的發作。

醫師所開立的藥物通常以情緒安定劑或抗鬱劑為主,也可能輔以其他藥物來改善失眠、焦慮等症狀。

改善躁鬱症的生活方式

1. 規律睡眠
2. 作息正常
3. 勿飲酒、勿使用非法藥物
4. 對日常生活中少量的酒精、咖啡、或是治療感冒、過敏或頭痛的成藥,必須特別小心
5. 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很重要
6. 減輕工作壓力
7. 規律且持續地治療
8. 如覺得治療無效或有不適副作用,應與醫生討論尋求解決方案
9. 尋求來自支持性團體的協助

9項躁鬱症生活對策

親友可以怎麼做?

生理層面

  • 鼓勵病人按時服藥與門診治療。
  • 陪同病人參與治療過程,與醫師溝通了解治療狀況。
  • 躁症發作時期,注意患者是否出現危險性行為,或從事一些會後悔的行為。
  • 鬱症發作時期須留意患者是否有自殺的念頭,避免讓患者獨處或取得危險物品。

心理層面

  • 給予陪伴、聆聽和鼓勵。
  • 透過傾聽、仔細觀察患者行為、思考方式和情緒的改變,有助於及早發現躁症或鬱症發作的前兆。
  • 了解自殺的前兆,嚴肅看待病人所做的任何威脅。

社交層面

  • 時時關心患者的狀況,有耐心、持續的陪伴。
  • 與病人溝通時,避免過於激烈或負面的言語。
  • 引導病人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,幫助建立自信心與存在感。
  • 以平常心對待、與患者自然互動。病人症狀發作時,表現出鎮定的應對態度。

文:林恆毅/圖:Daco

Reference:
衛福部健康九九國家網路醫藥三軍總醫院、DSM-5診斷準則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.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