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中毒是指吃下含致病菌的污染食物,或是含有毒素、化學物質的動植物後,所產生的任何疾病,常見症狀包括:
- 噁心、嘔吐
- 腹痛、腹瀉
- 頭暈、發燒
- 四肢無力
近五年食物中毒的常見致病原
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統計資料,近五年 (2017 – 2021) 有通報之食物中毒案例中,平均人數為5705人,且季節更替時常是感染高峰,致病物質以諾羅病毒、仙人掌桿菌 、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佔比較高。
2021年 | 2020年 | 2019年 | 2018年 | 2017年 | |
諾羅病毒 | 2321 | 1618 | 2211 | 1570 | 1801 |
仙人掌桿菌 | 1271 | 561 | 2074 | 1632 | 1128 |
金黃色葡萄球菌 | 846 | 391 | 902 | 1270 | 140 |
沙門氏桿菌 | 477 | 484 | 632 | 214 | 235 |
腸炎弧菌 | 217 | 188 | 232 | 10 | 132 |
病原性大腸桿菌 | 2 | 2 | 203 | 614 | 979 |
組織胺 | 36 | 24 | 66 | 21 | 9 |
食物中毒總人數 | 5823 | 4920 | 6935 | 4616 | 6232 |
註:若由不同細菌或病毒共同引起,則患者數重複計算。
八種常見致病原的特徵
諾羅病毒
近五年諾羅病毒所造成的食物中毒,每年幾乎都有上千例,其潛伏期約在24-48小時,傳染方式包括:
- 糞口途徑
- 人與人直接接觸
-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
根據統計資料,其傳染高峰為11月至隔年3月。特別的是,諾羅病毒可在受污染的水、食物或環境中存活數天,且酒精並無法將其殺死,所以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場所造成大規模感染,像是醫院、照護機構、學校、軍隊、餐廳等。
感染至發病的潛伏期約24-48小時,症狀通常持續24到72小時。感染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,切記避免高油或高糖份食物,以免刺激腸胃。若是出現腹瀉加劇、抽搐、意識不清、生命徵象不穩時應立即送醫。
仙人掌桿菌
此類病菌常透過灰塵、昆蟲等媒介傳染食物,一般食物中的帶菌率可高達20-70%,食物被污染後常出現腐敗、變質的現象。
症狀可分為兩類:嘔吐型、腹瀉型,嘔吐型的潛伏期約1-6小時,常因米飯等澱粉類食物在室溫下存放過久所致,主要的症狀為嚴重嘔吐,併有頭暈、發燒、四肢無力等;腹瀉型的潛伏期約12-16小時,常見於肉類、海鮮製品、乳製品、甜點等,以腹瀉表現為主。
由於此類菌體的耐熱性較差,在80℃加熱20分鐘即可將其殺死。治療方面以支持性治療為主,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約1~2天即可痊癒。
※ 補充小百科:支持性療法的原則是以緩解症狀、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、提高病人舒適度為主。
金黃色葡萄球菌
此類病菌廣泛存在於人體的鼻腔、皮膚及毛髮等處,且在環境中的適應力強,可在多種食物中生長。在衛生條件不佳、溫度適宜的環境下,金黃色葡萄球菌大約5個小時就會產生腸毒素,且出現症狀的淺伏期僅有2-4小時,包括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痛、腹瀉等,症狀會持續24小時到數日。
由於此類菌體的耐熱性佳,即便高溫加熱後仍然會出現在食物中,因此環境衛生及食材的保存方式相當重要。治療方面以支持性治療為主,通常症狀在數日內就會緩解。
沙門氏桿菌
主要分為兩大類型:傷寒性沙門氏桿菌(Salmonella Typhi) 、非傷寒沙門氏桿菌 ( Nontyphoidal Salmonella)。
- 傷寒性沙門氏桿菌:以人類為主要宿主,毒性較強,常需要抗生素治療。
- 非傷寒沙門氏桿菌:全世界細菌性中毒的重要致病原,廣泛存在動物界,針對人類的毒性較弱,多半不需抗生素治療。
常見於受污染的肉類、蛋類、乳品及魚肉製品等,耐熱性低,煮沸5分鐘即可將其殺死。潛伏期平均為18-36小時,容易引起腸胃炎、發燒、畏寒、頭痛、腹痛等,症狀持續 2~3天後會痊癒。
腸炎弧菌
腸炎弧菌曾在 2004-2013 的十年間是細菌類中毒案件數最多的類型,近年來則有減緩的趨勢。廣泛存在生鮮海產及魚貝類中,可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,因其高度嗜鹽且不耐熱,用清水充分沖洗及高溫加熱即可大量減低病菌。
發病潛伏期約12-18小時,常出現腹痛、水瀉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畏寒等症狀,患者需留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,症狀輕微可在2~3天內自然痊癒。
※ 補充小百科:腸炎弧菌和海洋弧菌有何不同?
兩者皆大量存在與海洋中,不同的是,腸炎弧菌以感染腸胃道為主,常見於生食海鮮時;海洋弧菌則以感染皮膚組織為主,常因表皮傷口觸碰到帶菌海水而感染。
病原性大腸桿菌
大腸桿菌是廣泛存在人體及其他溫血動物腸道的正常菌種,大部分為非病原性,並不會引起不適。而非病原性則存在受污染的水源或食品、未經煮熟的生食肉類等,其耐熱性差,一般高溫烹煮即可殺菌。
一般潛伏期大約在5-48小時內,症狀為腹瀉、腹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等,且患者年齡越小通常症狀越嚴重。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血狀腹瀉,或溶血性尿毒症(溶血性貧血、少尿、水腫、抽筋等),若有疑似症狀應立即送醫。
在治療上一樣留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,大多在4-5天後會自行痊癒。
組織胺中毒
常出現在鮪魚、鯖魚、鰹魚等紅肉魚身上,因其游離組胺酸含量較高,一旦儲存環境不佳(如15~20度以上),就會因細菌作用轉化為組織胺。雖然烹煮時可殺死細菌,卻無法消除其產生的組織胺,在腐敗初期並無法從外觀或氣味判別,所以容易掉以輕心。
中毒症狀約在數分鐘至4小時內出現,且持續約3-36小時,常見症狀有:
- 皮膚:口腔及臉部泛紅、黏膜與眼瞼結膜充血、全身發熱發癢、出現蕁麻疹。
- 腸胃道: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。
- 心血管:心悸、脈搏快而微弱、血壓降低等。
- 呼吸症狀:胸悶、喉嚨不適、哮喘、呼吸困難等。
- 神經症狀:頭暈、頭痛、視力模糊、口乾、口渴、口舌及四肢麻木、倦怠無力等。
組織胺中毒與食物過敏的症狀相似,在診斷上常不易察覺,所以案件數常被低估。治療上主要以注射抗組織胺藥物來減輕症狀,不過人體本具有代謝組織胺的能力,即便未經藥物治療,免疫力佳的患者大多能自行痊癒。
切記魚類要保存在低溫或冷凍狀態,且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魚販處購買魚貨,如果沒有立即食用,就應先放置在冷凍櫃中,魚體解凍到烹煮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。
肉毒桿菌
肉毒桿菌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菌種之一,廣泛存在於土壤、湖水、河水及動物的排泄物中。若在食品加工或醃製的過程中未高溫殺菌、保存不當,就可能使菌種分泌毒素,例如罐頭、香腸、火腿、燻魚等加工製品。
潛伏期約12-36小時,症狀包括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疲倦及頭暈等,可怕的是肉毒感覺會侵犯末梢神經,進而引發視力模糊、吞嚥困難、顏面神經麻痺、瞳孔放大等,是致死率最高的細菌性食物中毒。目前已有抗毒素藥物可提供治療,若有疑似症狀應立即送醫。
肉毒桿菌中毒預防原則:
- 膨脹的罐頭或真空包裝食品,不可食用。
- 不要購買沒有衛福部認證的真空包裝、醃漬食品。
- 家庭在醃製食品時,一定要煮沸至少10分鐘,並且充分翻攪。
- 一歲以下之嬰兒不可餵食蜂蜜,因菌種的孢子廣泛存在自然界,且嬰兒腸道無法抑制孢子生長。
食物中毒致病原總整理
潛伏期 | 症狀時長 | 耐熱性 | 常見症狀 | 預防方式 | |
諾羅病毒 | 24-48小時 | 24-72小時 | 差 | 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發燒、倦怠、全身痠痛 | 漂白水消毒環境、高溫烹調、勤洗手 |
仙人掌桿菌 | 嘔吐型:1-6小時 腹瀉型:12-16 小時 |
約1~2天 | 差 | 嚴重嘔吐、頭暈、發燒、四肢無力、腹瀉 | 正確保存食材、高溫烹調、勤洗手 |
金黃色葡萄球菌 | 2-4小時 | 24小時-數日 | 強 | 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痛、腹瀉 | 正確保存食材、勤洗手 |
沙門氏桿菌 | 18-36小時 | 約2~3天 | 差 | 腸胃炎、發燒、畏寒、頭痛、腹痛 | 正確保存食材、高溫烹調、勤洗手 |
腸炎弧菌 | 12-18小時 | 約2~3天 | 差 | 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畏寒、水瀉 | 海鮮充分清洗、高溫烹調、勤洗手 |
病原性大腸桿菌 | 5-48小時內 | 約4-5天 | 差 | 腹瀉、腹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,少數溶血症狀 | 正確保存食材、高溫烹調、勤洗手 |
組織胺中毒 | 數分鐘-4小時內 | 約1~2天 | 無法高溫去除 | 症狀較廣泛,包含皮膚、腸胃道、心血管、呼吸系統、神經系統 | 選擇衛生條件佳的魚販、魚類低溫或冷凍保存 |
肉毒桿菌 | 12-36小時 | 復原緩慢,視病情而定 | 差 | 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疲倦、頭暈,侵犯末梢神經之症狀 | 高溫烹調、不吃膨脹罐頭 |
預防食物中毒的原則
- 用餐前清潔雙手
- 外食選擇衛生環境佳的餐廳
- 處理食材時,生熟食應用不同器具處理,避免交叉污染
- 安全解凍食材:置於冰箱冷藏室、微波解凍、流水解凍、加熱
- 生鮮食材、未吃完的食物應低溫保存,需低於7℃才能抑制細菌生長
- 生鮮食材、水源要高溫加熱,加熱溫度需超過70℃,細菌才易被消滅
- 懷疑食物被污染或腐壞時應選擇丟棄
- 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動植物
Reference:
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– 30-8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
衛福部食藥署 – 諾羅病毒
衛福部食藥署 – 仙人掌桿菌
衛福部食藥署 – 金黃色葡萄球菌
衛福部食藥署 – 沙門氏桿菌
衛福部食藥署 – 病原性大腸桿菌
衛福部食藥署 – 腸炎弧菌
衛福部食藥署 – 組織胺
衛福部食藥署 – 肉毒桿菌
衛福部食藥署 – 歷年食品中毒資料
衛福部食藥署 – 食品中毒常見問與答
Mayo Clinic – Food poison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