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道的位置與作用
食道長度約為25公分,是食物由口腔通往胃部的必經之路,其位於氣管及心臟後方,上與咽喉相連,經過橫隔膜的食道裂孔,下與胃的賁門相連。食道上下兩處皆有括約肌,可防止食物由胃部逆流至口腔。
除此之外,當我們吞嚥食物時,食道內的肌肉會收縮與放鬆,且食道壁的腺體會分泌黏液及潤滑食道,協助將食物推進至胃部。
食道癌的常見症狀
食道癌的初期病變通常沒有症狀,患者往往等到腫瘤長大而影響食道功能、引發不適才就醫,而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定期健康檢查、遠離菸酒等致癌物。
- 吞嚥困難:最常見的症狀之一,患者會發現在吃肉、麵包等粗糙食物時會感到不順暢、卡卡的感覺,甚至會覺得食物卡在胸骨後方。病況越發嚴重時,因食道內腔會越來越狹窄,最後可能只能吃流質食物。
- 體重減輕:因腫瘤壓迫食道而導致吞嚥困難,進而影響進食量及營養的吸收。
- 呼吸有臭味:因食道末端可能被腫瘤所阻塞,食物容易堆積在上方,使得食物發酵而產生惡臭。
- 咳嗽:因食道被腫瘤阻塞而導致唾液或食物堆積,常因推積物逆流吸入氣管而引起咳嗽。夜晚平躺時咳嗽的情況常較為嚴重。
- 聲音嘶啞:因腫瘤壓迫至聲帶的神經而造成。
- 胸痛:因腫瘤擴張而侵犯周圍神經,可能引起無法忍受的胸痛。
- 嚴重出血:若腫瘤持續擴張而壓迫到鄰近的大動脈,可能導致大動脈破裂而引發大出血,是食道癌相當嚴重的病發症之一。
- 其他症狀:胸腔積水、呼吸困難、貧血、咳血及解黑便等。
食道癌的原因及高風險群
食道癌主要分為兩種細胞型態:
- 鱗狀細胞癌:約佔90%,好發於亞洲人,與喝酒及抽菸有關。
- 腺癌:好發於西方人,與胃食道逆流、肥胖有關。
高齡者
根據統計,食道癌好發於50-70歲,而台灣的發病年齡高峰則落在60歲左右。
男性族群
以過去的病例來看,男性患者的比例遠高於女性,約為14:1。
飲食習慣
刺激性飲食(辛辣、醃漬類)、喜歡喝熱湯及常吃過燙的食物。
營養失衡
蔬菜、水果、維他命A、維他命C攝取不足,另微量元素如鋅的缺乏。
不良嗜好:喝酒、抽菸、嚼檳榔
三者皆為食道癌的高風險因子。根據統計,有飲酒習慣者的食道癌風險是正常人的17.6倍,若同時加上其他抽菸及嚼檳榔,其風險更大大增加。
胃食道逆流患者
由於胃液反覆逆流到食道,經長時間的刺激下,就容易導致細胞病變而引發食道癌。
食道弛緩不能症
因胃與食道之間的神經功能不良,導致括約肌無法放鬆,造成食道阻塞且不斷擴張。此類病人的風險約高於正常人的6-14%。
如何診斷食道癌
- 胃鏡切片檢查:檢查前需要禁食,術前會先在喉部噴上麻醉藥,接著將內視鏡從口腔放入食道內觀察,並透過內視鏡取下食道內組織做切片檢驗。因胃鏡檢查會有些不適感,民眾亦可視情況選擇自費無痛內視鏡檢查。
- 食道顯影劑攝影:先由患者喝下顯影劑,使病灶顯現出來。通常受癌細胞侵犯的部位可能出現粘膜不規則、邊緣缺陷或管腔狹窄的情況。
- 內視鏡超音波:透過內視鏡將超音波探頭帶到病灶附近進行掃描,藉此觀察食道內部,也可觀察粘膜下的組織結構。
- 胸部電腦斷層 (CT) 或核磁共振檢查 (MRI):可了解腫瘤的厚度、長度、周圍組織的侵犯程度,以及是否出現器官轉移的情形。
食道癌分期及存活率
依據腫瘤侵犯的深度、周邊淋巴結侵犯的數目、是否轉移至遠端器官等,大致分為一到四期。根據統計數據,食道癌的五年存活率相較於其他癌症算是相當低的,平均五年存活率約為12-15%,原因是早期不易發現,多數患者診斷時已是中後期。
腫瘤深度 | 淋巴結轉移數目 | 遠端轉移 | 五年存活率 | |
第一期 | 腫瘤侷限於黏膜內 | 0-2個 | 無 | 60-70% |
第二期 | 腫瘤侵犯至肌肉層 | 0-2個 | 無 | 40% |
第三期 | 腫瘤已穿透肌肉層 | 0-6個 | 無 | 20% |
第四期 | 腫瘤已侵犯鄰近器官 | 0-6個或7個以上 | 有 | 小於5% |
食道癌的治療方式
針對非常早期的食道癌可透過「光動力療法」照光治療,根除癌症病灶。
以統計來看,可進行手術的患者大約僅有四成,針對第一期或第二期的患者會優先採取手術治療,而二~四期的治療方針大多合併手術、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,藉以達到更好地控制及提升存活率。
光動力療法 (PDT)
跟對早期或不適合開刀者的一種局部治療選擇,治療方式為前兩天先注射光感藥物,經過一段時間後使藥劑只存留於腫瘤組織中,接著再透過內視鏡以雷射光照射病灶,藉以消滅癌細胞。
手術治療
依切除部位分為:
- 靠近頸部之食道切除術
- 胸部段之食道切除術:切除後會導致食道變短、胃部上移,故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的情況
依切除方式分為:
- 經食道裂孔做食道切除
- 經胸腔或胸腔鏡做食道切除,合併廣泛性淋巴結切除
經由手術摘除食道及淋巴結後,通常會再做食道重建,若不適合做食道重建者,則可能做小腸造口以幫助腸道灌食。
食道手術後常見的處置方式包括:
- 食道擴張術:若患者術後發生食道狹窄而影響進食,為了減輕症狀及維持腸胃攝取營養的功能,醫師可能會透過內視鏡在食道放入支架,或藉由氣球擴張術撐開食道,以利通道順暢。
- 胃/腸造廔口術:以外科手術或內視鏡的方式,在腹部上方做一個永久或暫時性的通道,管子一端直接進入胃或腸道中,另一端則位於腹壁外,目的是用來進行腸道餵食,提供充分營養。
放射線治療
許多中後期的患者較難單獨透過手術治療完全切除癌細胞,故放射線治療變成為輔助及替代性的局部治療方式。其原理是透過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,抑制其繼續生長。
常見副作用包括:
- 口腔黏膜發炎:嘴破、紅腫、疼痛
- 皮膚反應:疼痛灼熱感
- 唾液腺功能異常:唾液減少、口乾
- 組織纖維化:頸部僵硬、張嘴靈活度降低
化學治療
通常會搭配放射線治療以加強對疾病的控制,許多患者甚至可達到和手術接近的療效。對於晚期且有遠端轉移的患者,也大多以化療作為主要療法。
標靶治療
適用於腫瘤位於下段食道,組織型態為「腺癌」者,可使用針對 HER2 基因的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使用,會有不錯的療效。是否適用則必須由醫師針對個別病況進行評估。
免疫藥物治療
其藥物作用原理是透過喚醒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,使其攻擊癌細胞。相較於放射線、化療等傳統治療方式,免疫治療的效果更佳且副作用更低。適用與否仍須經由醫師評估,且許多藥物仍未有健保給付,故價格相對昂貴。
Reference:
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– 面對食道癌
Mayo Clinic – Esophageal cancer
長庚紀念醫院 – 認識食道癌
台灣癌症基金會 – 食道癌(Esophageal Cancer)
國泰綜合醫院 – 食道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