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秋之際是許多登山愛好者、遊客從事高海拔活動的旺季,一旦在登山過程中碰上身體不適,許多經驗不足的民眾往往認為只是普通的感冒、疲累,而使自身暴露在高山症的危險之中。
高山症是什麼?
當遊客或登山者在某個高度時出現頭暈、頭痛、嘔吐等症狀,其實是身體因為低壓低氧的高海拔環境而產生的生理變化,這些因高海拔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,在醫學上稱為「高海拔疾病(High altitude illness)」,也就是俗稱的高山症。
尤其當登山高度越高,發生高山症的機率也越大,因為地形高度增加時,大氣壓力會逐漸降低,人體能從空氣中獲得的氧氣也會隨之降低。高山症的發作關鍵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:
- 登山高度
- 上升速度
- 個人適應能力
我平時身強體壯,會發生高山症嗎?
高山症的發生與否,主要是受到個人體質影響,與平常的體力、運動習慣都沒有太大的關聯。所以攀登至高海拔山區時,只要沒有適當安排攀高速度,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山症,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人。
何種高度容易引發高山症?
一般來說,大部分的人只要低於2500公尺的高度都不容易發生問題,不過一旦超過2500公尺,尤其是進行高海拔以上的登山活動,發生登山症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。
- 高海拔:1500至3500公尺。
- 非常高海拔:3500至5000公尺。
- 極高海拔:超過5500公尺。
以許多著名的登山景點為例,其海拔高度大多超過2500公尺以上,需要特別留意。
地區 | 海拔高度 | |
台灣 | 玉山山頂 | 3952 公尺 |
排雲山莊 | 3400 公尺 | |
嘉明湖 | 3310 公尺 | |
合歡山武嶺 | 3275 公尺 | |
中國 | 青藏鐵路 | 2800~5000 公尺 |
西藏拉薩 | 3660 公尺 | |
雲南香格里拉(中甸縣) | 3300 公尺 | |
四川九寨溝 | 2000~3100 公尺 | |
日本 | 富士山 | 3776 公尺 |
立山黑部室堂 | 2450 公尺 | |
尼泊爾 | 喜馬拉雅山區 | 3000~8000 公尺 |
秘魯 | 的的喀喀湖(Lake Titicaca) | 3850 公尺 |
庫斯科(Cusco) | 3400 公尺 | |
馬丘比丘(Machu Picchu) | 2400 公尺 | |
坦尚尼亞 | 吉力馬札羅山 | 5895 公尺 |
高山症的症狀
在高海拔區因空氣稀薄所產生的高山症可分為以下三個類型:
- 急性高山症 (acute mountain sickness, AMS)
- 高海拔腦水腫 (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, HACE)
- 高海拔肺水腫 (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, HAPE)
急性高山症
最常見的類型,急性高山症通常在抵達高地6~12小時後出現,發生率約為三成左右,輕微者會在24~48後自行緩解,嚴重者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高海拔腦水腫。
輕度症狀:頭痛、頭暈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失眠、周邊水腫
中度症狀:嘔吐、頭痛、尿量減少
重度症狀:意識不清、步態不穩、呼吸困難、肺部囉音、發紺
高海拔腦水腫
高度在3000至4000公尺時,高海拔腦水腫的發生率約為0.1~2%,而「步態不穩」被認為是高海拔腦水腫最重要且最有用的早期臨床指標。
◎評估方式:可藉由腳尖對腳跟走直線進行測試,評估是否有步態不穩的情況,出現輕微步態不穩時,若沒有立即下降高度,患者可能在數小時內昏迷。
由於低壓及低血氧環境會使大腦血流量及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增加,一旦保護功能下降、顱內壓力上升,就可能導致腦水腫。
症狀包括:嚴重頭痛、步態不穩、噁心、嘔吐、判斷力異常、行為異常、幻覺、視覺混亂,嚴重時可能昏迷。
高海拔肺水腫
高海拔肺水腫是高山症患者最常見的致死原因,通常發生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,其發生率與高度及上升速度成正比,高於4,500公尺時,發生率約為0.2~6%;達到5500公尺時,發生率增加為2~15%。
發生原因可推測為,因低壓低氧環境會使肺部氣體交換功能變差,導致肺高血壓,其中肺微血管壓力的增加會使液體往血管外流而堆積在組織及肺泡,最後導致液體在肺臟堆積。
早期症狀:體力衰退、疲倦、乾咳、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、肺部雜音
晚期症狀:極度虛弱、呼吸困難、多痰咳嗽、咳血、發紺
高山症的治療關鍵、藥物介紹
- 離開高度環境(立刻下山)
- 矯正產生症狀的環境(給予氧氣、增加環境壓力)
- 休息(減少氧氣的消耗)
- 藥物治療
若有疑似高山症症狀出現,最重要的是應停止爬升、立即下山,並且視情況給予氧氣、高壓袋治療。常見治療藥物包括止痛或止吐藥、acetazolamide、dexamethasone、nifedipine、pde-5 inhibitor,上述藥物皆屬於處方藥,必須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箋才可取得,若有需求可先至旅遊門診或家醫科諮詢。
Acetazolamide
又稱丹木斯,為急性高山症之預防或緩解的第一線用藥,其作用在腎小管,有利尿的功能。此藥物可促使呼吸變快、增加換氣及血氧濃度,有助於加速適應高地環境。可於出發至高地前一日開始服用,抵達高地後續服用2日再停藥。
此藥物屬碳酸酐酶抑制劑,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、孕婦、肝或腎功能衰竭者、蠶豆症患者不可使用。可能副作用包括:噁心、嘔吐、倦怠、耳鳴、肢體感覺異常、味覺異常等。
Dexamethasone
此藥物含類固醇,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此藥物有助於適應高山環境,所以列為預防及治療急性高山症與高海拔腦水腫之第二線用藥。對於丹木斯副作用無法忍受或是有禁忌症(蠶豆症或對磺胺類藥物過敏)者,可與醫師討論後使用。
Nifedipine
為鈣離子通道阻斷劑,主要用於預防或治療高海拔肺水腫,可藉由降低肺動脈高壓以預防及改善肺水腫症狀。特別注意的是,此藥物也可能擴張至體循環的周遍動脈而造成全身性低血壓,可能副作用包括頭痛、心悸、噁心、熱潮紅、水腫等。
PDE-5 inhibitor
此類型藥物包括威而鋼 (Sildenafil)、犀利士 (Tadalafil),可擴張肺血管、改善肺動脈高壓,研究顯示可降低高海拔肺水腫的發生率。可能副作用包括:頭痛、暈眩、熱潮紅。
特別的是,此藥物本用於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,因其具有選擇性擴張肺動脈的功效,所以可用於預防或治療 HAPE,不過民眾在使用前須經由醫師評估,不可擅自使用。
高山症預防對策
若有攀登至高海拔山區的行程,專家建議除了避免上升速度過快,前一晚應先在中海拔處停留以加強適應,避免直接進入高海拔山區。此外,也可至旅遊門診進行身體狀況、病史評估,若有需要可先進行預防性服藥。
預防重點如下:
- 行前訓練:登山本身就是一項高耗氧運動,應謹慎評估自身的體力、負重能力是否能負荷。
- 心理建設:事先預設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。
- 藥物預防:先至旅遊門診進行評估,若有需要時進行預防性服藥。
- 緩慢爬升、每日上升500公尺: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高度的變化,是預防高山症最重要的準則。
- 做好保暖:抱持身體溫暖,因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,提高高山症的風險。
- 提前適應高度:提前在中海拔處停留,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。
- 避免菸酒:吸菸會減少氧氣的吸入量,增加肺動脈壓;飲酒則會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。
- 爬得高、睡得低:晚上休息的目的地避免高於白天活動時的高度。
- 多吃高碳水化合物、優質蛋白: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,如大豆、碳酸飲料。
遇上高山症,牢記5點黃金定律
登山時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停止爬升,若症狀未改善則須立即下降高度。此外,必須牢記以下五點原則,才能避免嚴重高山症的發生。
- Golden rule 0:得到高山症不需驚慌,但死於高山症卻極不應該。
- Golden rule I:在高海拔山區發生的任何不適,都應先假設為高山症,直到證明為其他問題。
- Golden rule II:絕對不可帶著急性高山症症狀繼續向上攀升。
- Golden rule III:出現症狀惡化時,立刻下降高度。
- Golden rule IV:絕對不可把患有急性高山症的患者單獨留下。
Reference:
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7-6、藥學雜誌、衛福部疾管署、登山醫學手冊、台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