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了解異位性皮膚炎嗎?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疾病,主要與遺傳因素及環境誘發因子有關,反覆發作的特性讓患者十分困擾。
患者的共通點是帶有「異位性體質(過敏體質)」,常合併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。發病原因是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,無法承受外在環境刺激所致。
常見症狀與部位
嬰兒期(兩個月至兩歲)
- 紅疹
- 搔癢
- 乾燥脫皮
- 水泡
發病部位在雙頰、前額及頭皮居多,以臉頰最為明顯。
兒童期(兩歲至十二歲)
- 皮膚乾裂
- 苔癬樣皮膚
- 慢性濕疹
皮膚發炎的面積通常較廣,常見於臉部、頸部、手肘窩、膝後窩、手腳關節。
青年期、成人(十二歲以後)
- 皮膚更乾燥
- 皮膚增厚
- 膚色加深
- 皮膚苔癬化更明顯
皮膚狀況可能較為嚴重,發病部位與兒童期類似,甚至演變為全身性。
治療方式有哪些
口服抗組織胺
改善皮膚搔癢的症狀。
口服抗生素
患部出現細菌感染時使用。
類固醇藥膏
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外用藥,必須由醫師視病情開立適合的藥膏,不應長期依賴使用,且須留意以下原則:
-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
- 可以使用的天數
- 什麼情況下該停止使用
- 何時需要換藥
口服類固醇
若初步治療後成效不佳,口服類固醇可幫助緩解症狀。
紫外線光療
適度照射紫外線有助改善病情,需在醫師建議下使用。
免疫調節劑
屬於中後期藥物,幫助較嚴重患者控制病情。
日常生活改善方式
- 避免致敏食品,如蛋類、海鮮、花生、牛奶、堅果等
- 夏天防汗、冬天加強保濕
- 空氣品質指數較差時避免出門
- 減少過敏原,如動物毛屑、灰塵、毛髮、羽毛、地毯
- 衣服選用棉質布料
- 洗澡時避免過熱的水、選用溫和的肥皂清潔
- 適時紓解壓力
保濕觀念
- 可選用含油量較高的保濕劑
- 保濕時機為洗完澡後、睡覺前、出門前或運動前
- 保濕劑使用順序為質地清爽、稀薄的先使用,較稠者其次
- 選用無香精、無酒精、低防腐劑或經醫師認可的產品
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需要長期抗戰的程,了解更詳細的內容,才能從容的面對挑戰!
Reference:
台灣皮膚科醫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