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會得關節炎?症狀、原因、保養關鍵

疼痛與僵硬是關節炎常見症狀
關節炎不是年長者的專利,年輕人也有可能罹患不同類型的關節炎。有些是退化造成的,有些是遺傳或是受到飲食影響,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各類型關節炎該如何應對。

關節炎是如何造成的?

關節是人體兩塊骨骼的連接區域,掌管人體運動行為(如屈膝、握拳)。負責運動的關節中,大部分關節的結構稱為「關節囊 (articular capsule)」,外觀上像是一個包覆兩塊骨骼的包裹,當中有軟骨及滑液,軟骨為兩塊骨骼連接提供緩衝,而滑液就像是潤滑液,使骨骼運動得以順暢。

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使軟骨過度磨損,或是滑液分泌發生異常,就會產生疼痛、腫脹、發熱、僵硬等關節炎症狀。

關節炎的種類有很多種,雖然許多類型的症狀相似,不過背後的致病原因卻有所不同。

正常的關節囊由軟骨與滑液組成

 

常見關節炎的4大類型

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退化性關節炎,疼痛好發在早上;僵直性脊椎炎和痛風性關節炎則好發在晚上。男女罹病的比例也有所不同,痛風性關節炎好發在男性身上;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女性患者較多。

關節炎有各自的發作時間

各種關節炎有不同的好發性別

退化性關節炎

退化性關節炎在人口老化快速的台灣是相當常見的疾病,隨著年齡漸增,關節囊內的滑液會逐漸減少,此時軟骨在缺乏潤滑及緩衝的情況下便會逐漸磨損,造成關節囊萎縮或骨刺生成等狀況。

滑液減少使軟骨磨損,造成退化性關節炎

症狀

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除了關節出現紅、種、熱、痛以外,也容易出現關節僵硬、卡卡的感覺,尤其實在長時間靜止不動之後,比如說睡醒剛起床。最常發生疼痛的位置是經常使用的手部、或是髖關節、膝蓋等。症狀有可能會隨著時間加劇。嚴重情況下,患者的關節甚至會變形。建議有初期症狀時就要儘早就醫。

危險因子有哪些?

40-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,尤其65歲以上的長輩更有超過五成的罹患率。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(比例約2:1)。

但這種疾病不一定只鎖定年長者,若工作會過度使用關節(如搬重物),或是長時間不動(如長時間坐在電腦前)、肥胖(為關節帶來較大的壓力)、關節曾有舊傷、遺傳因素,或是先天性關節構造異常(如O型腿),患病的風險都會增加。

  • 年齡
  • 女性
  • 肥胖
  • 職業
  • 外傷
  • 基因

保養及治療

退化性關節炎會因為不動而使病情惡化,所以適度的活動是必要的。若關節腫痛,可熱敷減緩疼痛。另外若有體重過重的問題,減重也是減輕關節負擔的方式。

藥物使用方面,以消炎、止痛藥為主,醫師也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、玻尿酸,或是置換人工關節。目前已有醫院有在進行「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」療法,利用骨髓間質幹細胞的修復能力來改善退化性關節炎。在2級到3級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身上,取得相當不錯的療效。

退化性關節炎的分級可參考 Kellgren-Lawrence 分級,把退化性膝關節炎分成 0~4 級:

0級:X光影像上沒有發現退化的證據。
1級:骨刺隱約可見,但關節腔間隙仍然正常。
2級:軟骨輕度磨損,有明顯骨刺,關節腔間隙輕微變窄。
3級:軟骨中等程度磨損,有多處骨刺,關節腔間隙明顯變窄,軟骨下的硬骨明顯硬化(變白)。
4級:軟骨嚴重磨損,關節腔已幾乎沒有間隙,甚至連硬骨都可能磨損變形,有明顯多處骨刺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
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,目前僅能推斷基因、賀爾蒙、抽菸、環境(如大理石切割廠,人體易長期暴露於二氧化矽粉塵)等因素易使人罹患疾病,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不明。

由於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,使免疫細胞與抗體因攻擊關節而產生發炎反應,而發炎反應會導致關節組織增生,進而破壞關節結構。

在台灣,約有10萬名患者(盛行率約0.4%)深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所擾,男性與女性患病比例為1:3,又以30至50歲為好發期。
免疫系統異常,造成關節發炎與組織增生

症狀

大多在四肢小關節(如手指、手腕、腳趾等),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的症狀。且發病部位往往是對稱的,也就是說如果右手手指有症狀,左手手指也會發病。另外也會有關節僵硬的症狀,但和退化性關節炎不同,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的時間更長,往往長達1-2小時。另外會有倦怠、食慾不振、虛弱等現象;若是病情加重使骨骼、軟骨過度受損,可能導致關節僵直、變形,甚至無法活動。

不只可見的生理變化,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,造成焦慮、憂鬱、情緒低落等狀況。

當心併發症

值得留意的是,發炎組織的細胞會隨血液流竄,使其他器官也產生發炎現象(如心包炎、心肌炎、角膜炎、腎炎等),患者若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死亡,有超過50%的患者死因為心臟疾病,除了上述心臟疾病外,患者的血小板也更容易產生破裂現象,引發心肌梗塞等疾病。

治療

除了消炎止痛藥物外,也可能會使用生物製劑,或是免疫抑制劑。須由醫師評估最適合患者病情的治療方式。

痛風性關節炎

痛風較常發生在男性身上(男女患病比例為9:1),尤其肥胖、愛喝酒、愛吃海鮮或肉類等高普林食物等,這些族群都是高危險群。另外手搖飲料果糖含量高,會影響尿酸排出,也是痛風的危險因子。

如果體內尿酸量過高(空腹時血尿酸數值大於7.0mg/dL),或是人體代謝尿酸的能力異常,多餘的尿酸就會沉積體內形成結晶,而沉積的結晶就可能引起關節腫脹,嚴重時甚至破壞關節。此外,如果尿酸結晶堆積在泌尿系統內,還可能形成尿酸結石,影響腎臟功能。
過多尿酸結晶累積在拇指關節,帶來疼痛

症狀

初次發作的患者常感到腳掌大拇指第一個指節有劇烈疼痛、紅腫、發熱等症狀,其發病時間大多是午夜或凌晨時分,這個階段稱為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」。痛風性關節炎的症狀往往來得快去得快。但若未及早治療,隨著時間久會出現痛風石,甚至造成關節變形。

治療和保養

除了減少食用海鮮、啤酒、油炸食物、含糖飲料外,可多補充維生素C,促進尿酸排出。

用藥方面除了消炎止痛藥以外,也可視情況使用秋水仙素(Colchicine)。另外在沒有發作的間歇期和慢性期,也可考慮使用降尿酸藥物讓病情得以穩定控制。

推薦閱讀:
痛風石已是最嚴重階段!不開刀也能消除的治療方式
尿酸過高?痛風降尿酸的5大重點!
痛風發作如何治療?7大類飲食禁忌與預防關鍵

僵直性脊椎炎

僵直性關節炎和其他類型不同,較常發生在20-40歲的族群,尤其男性又比女性更容易患病(男女患病比例為2:1)。

僵直性脊椎炎目前推測可能與遺傳基因(例如 HLA-B27)或細菌感染有關。一旦罹患疾病,患者的脊骨會彼此逐漸黏合(椎間盤發生骨化現象),時間一久,脊椎便會變得僵硬且失去彈性。
椎間盤發生骨化現象,造成僵直性脊椎炎

症狀

起初,患者在晚間會感到腰部、臀部疼痛或僵硬,如此痛感雖可透過行動而舒緩,但相關症狀可能持續三個月以上。

疼痛與僵硬的狀況有時還會蔓延至上背部、胸部、腳跟或頸部。情況嚴重時,患者彎腰的弧度將受到限制,且駝背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。

此外,僵直性脊椎炎亦會影響其他器官,例如眼部(虹膜炎)、心臟(心瓣膜炎),並造成疲倦無力等其他症狀。

常誤認為運動傷害

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的初期症狀與常見的腰痠背痛類似,且又好發於年輕族群,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普通的運動傷害,若有以上症狀或家族中曾有病史,切莫輕忽,應儘速就醫。

治療

除了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以外,視醫師的判斷也可能會使用免疫調節劑,或是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。另外適度的運動或復健運動,都會有改善的效果。

Reference:
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Arthritis FoundationMedscape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.
Scroll to Top